前言 从1997年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到2016年AlphaGo打败围棋冠军,人工智能其实早已多次引爆全球关注度。但ChatGPT 的横空出世,使人们忽然发现AI可以为自己写小说、出设计、绘画、编程,变成了每一个“你我”手边的工具。而DeepSeek的问世,其带来的影响似乎远超ChatGPT。 DeepSeek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深刻的语言理解能力,将给律师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刻地重塑着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与律师职业生态[1]。
1
人工智能(AI)的简述
什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开发、研究用于延伸、模拟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技术、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2]以往的技术都是人类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比如人类相继经历了“人力”“马力”和“动力”时代。而人工智能不同于以往技术的本质就是“智能”,根据大多数人工智能学者的定义,人工智能会对人的思维、意识过程进行模拟,通俗的说法人工智能就是像人一样思维或者行动。人类具有认知、判断、情感等能力,而人工智能也在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旁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包括智能机器人、图像识别、语言识别、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2
永远不能忽视技术对行业的改变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像幽灵一样盘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生物的自然选择;同样在21世纪前沿科技领域,“看不见的手”对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命运,行业的兴衰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3]
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4]。1969年诞生的互联网,在经过1974年TCP/IP协议、1989年万维网等基础的奠定后,开始加速向从网状结构向与类脑模型方向进化。5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将互联网建造成什么结构,但从不同方向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以至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通过互联网大脑模型形成了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形式。
从过去50年的发展看,21世纪科技领域同样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或影响者千万企业或行业的命运,创新技术涌现必然有企业或行业被淘汰、或创新公司诞生再死亡,那些顺应和拥抱这一趋势的企业或行业,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而那些处于过渡阶段或不利位置的企业或行业就有更大概率被淘汰。
3
律师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在古埃及祭司的审判庭中,在《周礼》记载的西周“司寇”官职里,围绕法律所形成的职业雏形已跨越千年文明长河。律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罗马,当时称为“辩护士”,主要负责出庭辩护和代人办案。在中国,律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讼师”,他们帮助人们办理诉讼事务,但并未被朝廷认可。[5]古罗马辩护士的法庭抗辩、春秋时期“讼师”的诉讼事务,构成了律师工作内容的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律师制度是与法治国家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19世纪英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律师职业的形成。律师的工作内容从诉讼代理服务中的刑事、行政与民事扩展至知识产权、跨境仲裁等复杂领域。现代律师不仅撰写法律文书、审查合同,还需预判法律风险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如财富传承规划、合规报告、数据跨境传输中的GDPR合规设计等结构化的非诉专业服务。
人工智能之前的技术形态,如印刷、电话、打印机、电脑、互联网没有给对律师行业带来危机,反而极大的便利了律师行业,因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的经济门类,又扩展了法律的服务边界,为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似乎对行业敲响了警钟,人工智能会对人的思维、意识过程进行模拟,能像人类那样思考,一些悲观者认为,人工智能大有替代以法律智力服务见长的律师行业。从泥板文书到智能合约,无论AI如何强大,法律条文的模糊性仍需人类通过“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法学方法厘清,律师保密义务、利益冲突规避等职业伦理规则,仍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性护城河”。
4
律师职业工作模式的重塑
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改变律师职业的工作模式,从提升效率到重构传统流程,甚至催生新的法律服务形态。
(一)效率革命:自动化与精准化
法律研究与文书处理。AI工具增强搜索功能(如LexisNexis的“Lexis+”或Casetext的“CARDA”或Westlaw)能在几秒内扫描海量判例、法规和学术文献,生成精准的检索报告,替代律师数小时的案头工作。
合同审查与起草。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自动识别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如Kira Systems),甚至生成标准化合同(如LawGeex)。这些智能软件能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合同样本,识别包括风险条款在内的各种条款,快速指出潜在问题并提供修改建议。在起草合同时,只需输入合同基本要素,软件便会自动生成初步文本。律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案件的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即可完成高质量合同。从而使合同审查效率提升90%(如Kira Systems);律师得以专注于复杂条款的谈判和策略设计。
证据分析与预测。AI可快速筛选电子证据(如电子邮件、聊天记录),并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案件胜诉率(如Lex Machina),帮助律师制定更科学的诉讼策略。
(二)法律服务民主化:降低成本与扩大覆盖
在线法律咨询与普惠服务。AI聊天机器人(如DoNotPay)提供低成本的离婚协议、劳动纠纷等基础法律咨询,缓解低收入群体“请不起律师”的困境。
法律科技平台崛起。如中国的“法大大”通过AI合同管理服务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而传统律所则通过订阅制AI工具(如Clio)扩展服务范围。
(三)职业角色重构:从执行者到策略者
律师核心能力转移。基础法律检索、文书校对等重复性工作被AI接管,律师需转向高附加值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跨学科问题解决(如数据合规)、法庭辩论中的情感说服等。AI作为“超级助手”,人机协作得到增强。律师与AI的关系类似飞行员与自动驾驶系统:AI处理数据,人类把控方向与伦理边界。
新兴职业诞生。“法律工程师”(Legal Engineer)成为热门岗位,负责设计AI法律工具的工作流;合规分析师借助AI监控企业风险,角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法学院课程也将融入AI工具操作、算法逻辑解析,以及科技伦理教育,培养“懂技术的法律人”。
(四)司法系统的智能化转型
AI辅助判案。中国部分法院试点“类案推送系统”,为法官提供相似案例参考;美国某些州使用COMPAS算法评估被告再犯风险(尽管存在公平性争议)。
虚拟法庭与在线纠纷解决。AI驱动的在线仲裁平台(如Modria)可自动处理小额纠纷,减少司法资源消耗。区块链存证、虚拟法庭(如中国“微法院”)改变了证据提交与庭审形式。
(五)挑战与伦理争议
职业替代焦虑。初级律师和法务助理的工作可能被AI压缩,但复杂法律推理、伦理判断和人际互动仍是人类优势。
算法偏见与责任归属。训练数据的偏差可能导致AI给出歧视性建议(如保释评估中的种族偏见),而“AI决策失误由谁担责”尚无定论。
数据安全与保密性。律所使用第三方AI工具时,客户敏感信息可能面临泄露风险,需强化技术合规(如本地化部署模型)[6]。
5
结语
人工智能(AI)不会取代律师,但善用人工智能的律师将取代不用人工智能的同行。法律职业的核心——解决复杂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仍依赖人类的价值观与创造力,而人工智能则成为放大这些能力的“杠杆”。未来成功的法律人,需在技术工具与人性洞察之间找到平衡点。
参考资料
[1] 彭晓燕,《人工智能浪潮下律师行业的变革与机遇》,《浙江律师》杂志2024年第6期。
[2] 高瑞,《人工智能现状即展望》,《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年第9期。
[3] 刘锋,《科技领域看不见的手如何影响企业未来命运》,知乎。
[4] 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https://www.cac.gov.cn/2019-02/16/c_1124122584.htm
[5] 刘春兴著:《法律的起源:从自然法到实在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6] DeepSeek, 提问“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法律职业的工作模式”。
AUTHOR
作者介绍
康雪崧律师
京师深圳律所联合创始人、婚姻家事法律事务部主任、少数民族法律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广东省律师协会信托与财富管理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律师协会家族财富管理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承办大量婚姻家事案件,对家事纠纷诉讼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李良飞律师
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工程师职称,一级建造师,咨询(投资)工程师。15年企业管理经验和5年法律服务经验,擅长涉及企业股权、投资类案件及家族财富管理法律工具的运用。